周孝信,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著名电力系统专家、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名誉院长、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工程与材料科学部主席、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常务理事及学术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电工技术学会常务理事、IEEE Fellow。
长期从事电力系统分析方法的研究。20世纪70年代开始研究现代电力系统分析数学模型和计算方法。主持开发了我国第一套“电力系统分析综合程序”大型软件,在全国各地电力系统广泛应用。30多年来,参加或主持我国多项大型超高压输电系统工程关键技术研究。在我国第一条330千伏超高压输电线路工程、第一条±500千伏高压输电线路工程等电力系统工程中提出并采用新的仿真计算分析模型、计算方法和关键技术。主持超高压输电系统可控串补等重点项目研究,致力于研究电力电子技术和现代控制理论应用于电力系统,以适应未来电力系统发展的要求。作为首席科学家主持国家973计划项目“提高大型互联电网运行可靠性的基础研究”的研究工作。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08年被IEEE PES授予Nari Hingorani FACTS技术突出贡献奖;获国家发明专利20余项;发表EI、SCI论文110余篇。


周孝信,中国工程院院士,国网电力科学研究院名誉院长。
我国著名稳定性理论及电力系统自动化专家,长期从事电力系统安全稳定分析与控制研究,是非自治非线性系统运动稳定性量化理论的创立者、时空协调大停电防御体系的奠基者。他发明的扩展等面积准则(EEAC),突破了电力系统大扰动稳定量化分析这一世界难题,成功应用于提高三峡输电稳定性研究和二滩送出紧急控制系统等重大工程。他构建的大电网停电综合防御系统WARMAP,实现了电力系统广域监测预警、动态分析、保护和控制的一体化,被评为首批243项国家自主创新产品。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图书奖提名奖1项。


郑健超,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著名高电压技术专家,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名誉院长、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常务理事。
长期从事高电压外绝缘、防雷和高电压测试技术领域研究,取得了多项重要成果。主持或合作研制成功我国首台6000千伏户外式冲击电压发生器、高坚挺度高压直流发生器、高压架空输电线路故障精确定位系统、特高压等电位屏蔽电容式电压互感器等十余项先进的高电压测试设备。阐明了温度、压力、湿度对空气间隙绝缘强度的联合作用,改进了国际高电压试验标准中规定的放电电压湿度修正方法。与航天部门合作,完成了长征-3、神州运载火箭及发射场的防雷试验研究,提出了重要的改进措施,为保障我国航天工程防雷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主持研制成功我国首批超高压直流输电线路绝缘子。近年来,主持了超高压电网故障电流限制器、工频半波长超远距离输电技术的研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同时,参与了多项有关我国能源、电力和核电发展的战略研究,并作为中美两国科学院、工程院“能源未来”联合研究专家组成员,参与撰写了《中美能源前景合作研究》一书。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


沈国荣,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著名电力系统继电保护专家、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博士生导师,现任国网电力科学研究院名誉院长、中国电机工程学会会士、电力行业继电保护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任委员。
长期从事电力系统自动化研究,在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大电网安全稳定控制、特高压直流输电和柔性交直流输电等多个领域取得了杰出成就。提出了“工频变化量继电保护原理”“振荡闭锁开放原理”和“循序阻抗判别原理”,解决了继电保护安全可靠和快速动作难以兼顾,以及电网失步状态难以准确判别的世界性难题;带领团队开发的系列化电力保护控制及智能电力装备得到广泛应用,提高了电网安全、稳定、经济、高效运行的水平,为推动我国电力科技进步和重大电力装备国产化做出了积极贡献。获国家发明二等奖2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获国家发明专利36项;发表EI、SCI论文26篇。


黄其励,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蒸汽工程领域著名专家、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博士生导师,现任国家电网公司顾问,中国工程院主席团成员,中国动力工程学会、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理事和科普委员会主任委员、标准化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产业协同创新共同体学术专家委员会委员、火力发电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
长期从事燃烧领域科学研究、工程应用和电力企业技术管理等工作。在燃煤清洁高效发电、可再生能源发电、节能环保和能源发展战略等领域做出突出贡献。主持实施90余项重大工程项目,对我国第一台引进600兆瓦火电机组的1814吨/小时褐煤锅炉,提出多项重大改造技术,实施后使机组能长期稳定带满负荷运行。在锅炉低负荷断油稳燃、调峰运行、各种燃烧方式的浓淡燃烧等技术领域有显著贡献,负责并实施节能降耗、节油、降低氮氧化物排放等重大技术改造工程70项;在煤粉均匀分配、烟风系统优化及大流量测量等安全、燃烧自动化领域取得国际先进的研究成果,应用于20项工程中。主持或参加了40余项有关国家能源发展战略的咨询研究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主编或参编专著5本,科普读物若干;发表技术论文70余篇。

陈维江,山东淄博人,著名高电压与绝缘技术专家,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协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常委,中国电机工程学会高电压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IEEE高级会员、特高压工作组主席,现任国家电网有限公司顾问。
长期从事电力系统电磁瞬态分析方法及防护技术研究,主持交、直流特高压输电系统电磁与绝缘特性基础问题研究,获得了多时间尺度瞬态过电压特性,支撑我国自主研发成功特高压输电技术;系统研究了电网雷击先导放电机理与绝缘线路雷击断线机理,提出了基于雷击风险概率分布实施疏、堵措施的差异化防护方法,在电力系统和高铁牵引供电系统获得广泛应用。
获国家发明专利30余项,发表EI、SCI论文150余篇。2008年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排名1),2012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排名2),201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1)。2013年获得中国电力杰出贡献奖, 2013年获聘为中国科协首席科学传播专家。


郭剑波,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著名电力系统分析与控制技术专家、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博士生导师,现任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副理事长。曾任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董事长(院长)、党委书记,国家高电压计量站站长。
长期从事电力系统可靠性、电力系统运行分析、FACTS 技术等领域的研究。攻克了FACTS技术和装置研发及推广应用的核心技术,形成了以可控串补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确立了我国在该领域的国际领先地位;率先建立了全国联网计算分析模型,解决了三峡电力外送的电能分配和主接线方式等技术难题,发现了我国大区电网互联过程中可能出现和应该注意的若干技术问题并提出应对措施,研究成果相继在三峡输电系统工程和全国联网工程中得到验证或被采纳。带领团队开发了跨大区交直流协调控制系统,提高了电网安全稳定水平和输电能力。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1996 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2011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汤广福,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电力系统电力电子技术专家、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博士生导师。现任全球能源互联网研究院有限公司副院长、先进输电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曾任国际大电网会议组织(CIGRE)高压直流与电力电子技术委员会委员。
长期从事电力系统电力电子技术研究,在灵活交流输电和高压直流输电装备的系统设计、设备研发、试验技术和工程应用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先后完成了中国首套电网用静止无功补偿器的装置研制和工程应用;研制出自主知识产权的±800千伏换流阀,并在多条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中应用;完成柔性直流关键技术研究和核心装备研发,应用于多个柔性直流输电工程;完成200千伏高压直流断路器研制,应用于世界上首个混合式直流断路器工程。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省部级一等奖5项;获中国工程科技光华青年奖;获授权发明专利77项,发表EI、SCI论文百余篇。





